top of page
作家相片prismartslimited

《大風吹,不願走!》 - 應用戲劇在社工的實踐故事

(⏱️閱讀時間約5分鐘)

 

不論是帶小組還是排戲,作為開始階段的熱身,我非常喜歡和大家玩「大風吹」。別以為這個遊戲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其實不少年輕人都沒有玩過。作為帶領者,我認為這個遊戲有很多好處,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加入主題,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戲選擇。

 

簡單分享一下好處:首先,遊戲本身非常有趣,至少可以讓參加者先感受到玩耍時的喜悅和樂趣;其次,這是一個圍圈的遊戲,對於小組來說,參與門檻非常低,基本上都是集體行動,並且在一目了然的圈子裡進行,這種結構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此外,越玩得投入,參加者的身體反應也會逐漸明顯,例如傾前身軀或坐在椅子邊,這些都是迎接變化的預備狀態,有助於之後一些需要身體表達的活動,也可以是參與戲劇的開始。

 

在小組成立初期,常常會出現一些小群體,就像你參加活動時會坐在認識的朋友旁邊,這是非常自然的,但為了建立小組的凝聚力,必須有方法打散這些小群體,讓所有人逐漸融入一個大團體。而大風吹是一個非常有助於達成這一目標的遊戲,因為在遊戲過程中,參加者需要離開自己的位置,尋找新的椅子坐下,遊戲結束時,小組成員的位置就已經重新分布,不需要帶領者強行要求。

 

更進一步的玩法是趁機分析小組成員的狀況。比如,可以將大風吹的條件設置為過去一些生活情境,例如:「大風吹,最近因為即將要考試而失眠的人走!」這樣既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也能產生共鳴,並且了解小組成員的處境。當然,這種做法更適合高中生或成人的小組,因為能迅速想到這些條件需要較高的能力。

 

然而,一個簡單的遊戲也可能出現意外。我曾經帶領一班小學生玩大風吹,其中一位學生在好幾個回合中故意走得很慢,希望一直做中間人。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同學不合群,不遵守遊戲規則,導致遊戲無法順利進行,但我當時並沒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小學生無法理性地說明原因,但通過觀察,我發現這種行為的學生通常有強烈的希望受到關注的欲望,或想趁機掌握權力,短暫控制全場。如果再深入了解,通常會發現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關。然而,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特的,無法一概而論,但我認為出現以上情況時,也是認識他們的好機會。

 

回到帶領遊戲的當下,除了覺得奇怪,我還在心底裡問自己,遊戲如何繼續?在我的價值觀裡,遊戲應該是自由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強制他們怎麼玩,否則就會失去遊戲的意義。我試過很多方法,比如加入新條件,如果連續三次都坐不下,就要做一會兒才藝表演(增加後果成本);收走多一張椅子,讓最後有兩個中間人,分別說出大風吹的條件,例如A說:「穿波鞋的走!」B說:「有頭髮的走!」最後「穿波鞋和有頭髮」的人走。這些方法都是在不打斷遊戲的情況下,所採用的策略。

 

對我而言,帶領遊戲有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見好就收」。所謂「見好」,非常依賴實戰經驗,但通常出現幾個徵兆時,我會結束遊戲:參加者出現沉悶表情、遊戲出現多次重複規律、開始出現小爭執或衝突等⋯⋯不過最好是在笑聲中結束,帶點意猶未盡是最理想的。

 

💨 大風吹玩法:

  1. 所有人圍圈坐下,帶領者站在圓心成為中間人。

  2. 由帶領者說出「大風吹,(特定條件)走!」

  3. 符合該特定條件的人要離開自己的位置找新位子坐下,最慢的人成為新中間人。

 

帶領心得:

  • 一般玩法下,特定條件最好能牽涉所有人,讓最多人參加。

  • 跟小學生玩時,可以增強趣味和氣氛,中間人說出「大風吹」後,其他人回應「吹什麼?」,最後中間人才說出特定條件。

  • 為提升難度,可以增加一個遊戲規則:離開座位後不能坐回原本位置的左右兩邊,加長移動距離。

  • 特定條件可以設計為製造共鳴的機會,根據參加者設定,例如在家長活動中,邀請中間人分享「與子女開心的時刻」。


--------------------------

✨ 24年9月7日|應用戲劇與小組工作(基礎)一天培訓工作坊

📬 現已接受報名!

🔗 詳情及報名連結:https://art-mate.net/tc/doc/76266

--------------------------

106 次查看0 則留言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