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prismartslimited

《在變動中前行:青年服務社工的實踐反思》

(⏱️閱讀時間約5分鐘) 原來不經不覺中,與青年同行已有十多年,這些年裡,我總算累積了一些經驗。經驗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塑造了我的世界觀,讓我學會如何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也讓我在各種情景下更自信、更從容,能更有能力達至預期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慵懶的誘惑,讓人陷入僵化,固執地停留在既有的框架裡,把一切都簡單化,彷彿只有單一的答案才是輕鬆之道。

 

「怎樣做好青年工作?」這個問題時常被新入行的社工提起。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頗為玩味,因為在不同的時刻、情景下提問,都能得到不同的答案。當我回顧自己剛入行時的答案和如今的答案,會發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影響,甚至因疫情和社會運動的改變,青年的生活形態已然不同。時代在不斷前進,我們無法迴避,只能適應這些不穩定的變化。當「青年」這一名詞本身已具動態性,其意涵無法固定,那麼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自然也變得難以捉摸。因此,即使累積了不少經驗,在面對不斷變化的青年工作時,經驗有時候反而可能顯得毫無意義。

 

這樣的想法或許令人不安,甚至感到可怕。這是否意味著,社工實踐上將變得毫無分寸?又如何能做好青年工作呢?

 

我並不想在這裡展開一場哲學式的討論,但我想分享一段個人經歷來說明這一點。當年我還是社工學生,第一次在中學的實習讓我初步掌握了如何運用理論來分析服務對象的需求,並設計相應的介入方式,如設計小組和進行輔導。當時的我年少氣盛,覺得找到了工作的竅門,以為往後的發展無非是經驗的多寡問題。所謂熟能生巧,當時的我覺得再自然不過。

 

然而,第二次實習卻令我徹底顛覆了這種看法。我被派到一個服務少數族裔青年的社區工作機構,這裡的工作模式與我之前的駐校經驗完全不同。過去建立的實踐智慧,大多無法在這裡應用。這裡沒有個案輔導和小組工作,更多的是政策倡議和實際處理少數族裔的就業問題,還有促進反對歧視的社會氛圍。由於我固執於過去的做法和看法,最終在實習中期與督導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這次爭執甚至嚇壞我的實習同學。

 

然而,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在兩次截然不同的實習經驗中,我得以體會到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實踐智慧。這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做事不止有一種方式,看待世界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觀念和態度。即使如今我掌握了更多的分析理論和實務技巧,我依然提醒自己,別以為自己提出的方案必然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當我說「經驗可能毫無意義」時,我指的是一種哲學上的批判態度。

 

如果用戲劇作比喻,這就像是要扮演甘地和孔子一樣。儘管他們生於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世界觀,但他們同為聖賢,在人性和社會問題上有深刻的理解。如果我要扮演他們,就必須理解他們的智慧經驗,然後在扮演甘地時,以他的角度出發;在扮演孔子時,則要將甘地的靈魂抽空,換上新的世界觀,用不同的學說來分析人性。我認為,人類最大的潛能就是能夠換位思考,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摸索出個人的發展路徑。換句話說,人們的思維和觀念可以像甘地和孔子一樣,既可以二選其一,也可以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最後,怕過於離地,我們回到「怎樣做好青年工作」這個問題吧。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首先要研習有關青年的研究,不論是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還是社會政策,都應該了解各學科對青年的看法,即使無法深入每一科,但至少應該掌握基本概念。然後,與機構代表或督導交流討論,理解自身所屬系統對青年議題的介入角度和行動。接著,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全心全意地與青年相處,讓他們告訴我們青年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最後,不斷反思自己的介入實踐,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效果如何,有沒有其他可能。即使有九個正方論點,也要留下一個反方觀點,以保持批判性的思維。

 

有別於考試測驗,在對人的工作中,標準答案往往是不存在的。與其勉強劃定一種完全正確的做法,不如抱著玩心,像開盲盒一樣,慶祝因為更多可能性而感到驚喜的狀態吧!


------------------------------------

「應用戲劇與小組工作」(基礎)工作坊

🪑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

7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